一泓清波润东城 鸣翠湿地韵悠长
一泓清波润东城 鸣翠湿地韵悠长
一泓清波润东城 鸣翠湿地韵悠长来源:宁夏(níngxià)日报客户端
六月的银川,移步换景。走进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,千亩荷塘中,粉荷亭亭,白荷皎皎,偶有蜻蜓点水而过,激起一圈微澜。游客张华的相机快门(kuàimén)声此起彼伏。“2006年第一次来时(láishí),这里还(hái)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湖泊。”他对着取景框感叹,“如今(rújīn)的惊艳蜕变,简直判若(pànruò)两湖。”
清晨的薄雾中,鸣翠湖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长卷(chángjuàn)。芦苇荡宛如波浪,随风起伏(qǐfú),沙沙声应和着鸟鸣;睡(shuì)莲池里,圆叶承露,暗香浮动。荷花亭亭玉立,或含苞欲放,或盛开怒放,与波光粼粼的湖水(húshuǐ)相映成趣。
乘坐开往芦苇迷宫的游船,荡漾在如镜的湖面(húmiàn)上,一片片芦苇荡,绵密清雅,随风(suífēng)摇摆。船上游客在欢呼、惊叹中,拿起手机,从各个角度拍摄。“这是哪里,这么美?”游客王丹将照片(zhàopiān)发在微信朋友圈,引得外地朋友纷纷留言。“就(jiù)在我们银川。”王丹骄傲地回复。
然而(ránér),鸣翠湖早期又是另一番模样。“曾经(céngjīng),它只是一个(yígè)面积仅1000 亩(mǔ)左右的自然湖泊(húpō),以湖泊、沼泽、鱼塘、滩涂、荒滩为主。”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保护管理部部长黄蕊介绍,经过20多年精心打造,如今的鸣翠湖已扩展至8840亩,其中湿地面积达7714亩。
鸣翠湖原名“岛嘴湖”,是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历史上“七十二连湖”中明代“长湖”水域的(de)核心部分,为黄河(huánghé)古河道东移形成的冲积平原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,湖泊周边有(yǒu)大面积的鱼塘和水稻田,与湖泊、芦苇(lúwěi)、湿地等有机地形成一个适于野生动植物栖息、繁衍和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。
为加大鸣翠湖湿地保护力度,银川市开展保护性建设(jiànshè),于1999年开始(kāishǐ)筹建鸣翠湖公园。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,进行保护与恢复建设。“生态修复是个精细活。”黄蕊介绍,建设期间,按照(ànzhào)全流域、系统化保护与恢复的理念,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,连通周边水系,形成(xíngchéng)拥有自我(zìwǒ)净化能力的湿地。
2011年,鸣翠湖被(bèi)批准为国家级湿地(shīdì)公园(gōngyuán),成为我国首批、西部(xībù)地区及黄河流域第一家被命名的“国家湿地公园”;2019年,被认定为第一批自治区重要湿地;2023年,跻身国家重要湿地名录。自此,实现了从荒滩到生态标杆的华丽蜕变。
“湿地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净化(jìnghuà)作用,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,促进湿地系统进行自我恢复,使其生态系统更加完善(wánshàn)。因鸣翠湖湿地可就近补排水,故湖水四季(sìjì)透明,水质良好,基本(jīběn)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。”黄蕊介绍。
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(héhuā)别样红
银川鸣翠湖(míngcuìhú)国家湿地公园的(de)水资源属于(shǔyú)(shǔyú)黄河水系,由第四纪冰川侵蚀地下水溢出并汇集,再接受大气降水和地面水的补给而形成湖泊。湖体属于宁夏第四系储水盆地(péndì)沉降区之一,为沉降中心地带,厚达千米的松散堆积层空隙,成为地下水的贮集场所,形成巨大的“地下水库”。
为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力度,2024年,银川市对鸣翠湖北湖补水生物净化(jìnghuà)塘,进行(jìnxíng)剩余底泥清淤,修整岸线(ànxiàn),建设生物护岸,种植湿生植被,打造(dǎzào)多样化(duōyànghuà)的湖岸缓冲带。“在退化或受损的土地上恢复自然植被,改善生态环境、防止水土流失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。”黄蕊说。
“鸣翠湖湿地处于我国西部,东亚(dōngyà)—澳大利亚和中亚鸟类(niǎolèi)迁徙路线上,是黄河流域鸟类迁徙路线的(de)必经之地。”黄蕊介绍,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河流域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和动植物的乐园,鸟类从早期的10多种增加到(dào)97种,植物达109种。
作为银川市区东部面积(miànjī)最大、自然生态(shēngtài)要素最完整的一块湿地(shīdì),银川市在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,依托湿地公园自有景观和资源,围绕生态保护、体验、教育核心,不断创新(bùduànchuàngxīn)旅游产品,全方位展现“鸣翠湿地”的生态美、自然美、人文美。2024年,湿地公园接待(jiēdài)游客(yóukè)30多万人次,收入超1340万元。它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更增强了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(jìzhě) 王若英 见习记者 孙郑涛 文/图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(wèijīng)授权(shòuquán)不得转载(zhuǎnzǎi)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(zūnzhòng)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来源:宁夏(níngxià)日报客户端
六月的银川,移步换景。走进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,千亩荷塘中,粉荷亭亭,白荷皎皎,偶有蜻蜓点水而过,激起一圈微澜。游客张华的相机快门(kuàimén)声此起彼伏。“2006年第一次来时(láishí),这里还(hái)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湖泊。”他对着取景框感叹,“如今(rújīn)的惊艳蜕变,简直判若(pànruò)两湖。”
清晨的薄雾中,鸣翠湖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生态长卷(chángjuàn)。芦苇荡宛如波浪,随风起伏(qǐfú),沙沙声应和着鸟鸣;睡(shuì)莲池里,圆叶承露,暗香浮动。荷花亭亭玉立,或含苞欲放,或盛开怒放,与波光粼粼的湖水(húshuǐ)相映成趣。
乘坐开往芦苇迷宫的游船,荡漾在如镜的湖面(húmiàn)上,一片片芦苇荡,绵密清雅,随风(suífēng)摇摆。船上游客在欢呼、惊叹中,拿起手机,从各个角度拍摄。“这是哪里,这么美?”游客王丹将照片(zhàopiān)发在微信朋友圈,引得外地朋友纷纷留言。“就(jiù)在我们银川。”王丹骄傲地回复。
然而(ránér),鸣翠湖早期又是另一番模样。“曾经(céngjīng),它只是一个(yígè)面积仅1000 亩(mǔ)左右的自然湖泊(húpō),以湖泊、沼泽、鱼塘、滩涂、荒滩为主。”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保护管理部部长黄蕊介绍,经过20多年精心打造,如今的鸣翠湖已扩展至8840亩,其中湿地面积达7714亩。
鸣翠湖原名“岛嘴湖”,是银川市(yínchuānshì)历史上“七十二连湖”中明代“长湖”水域的(de)核心部分,为黄河(huánghé)古河道东移形成的冲积平原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,湖泊周边有(yǒu)大面积的鱼塘和水稻田,与湖泊、芦苇(lúwěi)、湿地等有机地形成一个适于野生动植物栖息、繁衍和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。
为加大鸣翠湖湿地保护力度,银川市开展保护性建设(jiànshè),于1999年开始(kāishǐ)筹建鸣翠湖公园。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,进行保护与恢复建设。“生态修复是个精细活。”黄蕊介绍,建设期间,按照(ànzhào)全流域、系统化保护与恢复的理念,采用工程与生物措施,连通周边水系,形成(xíngchéng)拥有自我(zìwǒ)净化能力的湿地。
2011年,鸣翠湖被(bèi)批准为国家级湿地(shīdì)公园(gōngyuán),成为我国首批、西部(xībù)地区及黄河流域第一家被命名的“国家湿地公园”;2019年,被认定为第一批自治区重要湿地;2023年,跻身国家重要湿地名录。自此,实现了从荒滩到生态标杆的华丽蜕变。
“湿地利用水生植物生物净化(jìnghuà)作用,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,促进湿地系统进行自我恢复,使其生态系统更加完善(wánshàn)。因鸣翠湖湿地可就近补排水,故湖水四季(sìjì)透明,水质良好,基本(jīběn)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以上。”黄蕊介绍。
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(héhuā)别样红
银川鸣翠湖(míngcuìhú)国家湿地公园的(de)水资源属于(shǔyú)(shǔyú)黄河水系,由第四纪冰川侵蚀地下水溢出并汇集,再接受大气降水和地面水的补给而形成湖泊。湖体属于宁夏第四系储水盆地(péndì)沉降区之一,为沉降中心地带,厚达千米的松散堆积层空隙,成为地下水的贮集场所,形成巨大的“地下水库”。
为加大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力度,2024年,银川市对鸣翠湖北湖补水生物净化(jìnghuà)塘,进行(jìnxíng)剩余底泥清淤,修整岸线(ànxiàn),建设生物护岸,种植湿生植被,打造(dǎzào)多样化(duōyànghuà)的湖岸缓冲带。“在退化或受损的土地上恢复自然植被,改善生态环境、防止水土流失、保护生物多样性。”黄蕊说。
“鸣翠湖湿地处于我国西部,东亚(dōngyà)—澳大利亚和中亚鸟类(niǎolèi)迁徙路线上,是黄河流域鸟类迁徙路线的(de)必经之地。”黄蕊介绍,如今这里已成为黄河流域鸟类迁徙的必经之地和动植物的乐园,鸟类从早期的10多种增加到(dào)97种,植物达109种。
作为银川市区东部面积(miànjī)最大、自然生态(shēngtài)要素最完整的一块湿地(shīdì),银川市在保护与恢复的基础上,依托湿地公园自有景观和资源,围绕生态保护、体验、教育核心,不断创新(bùduànchuàngxīn)旅游产品,全方位展现“鸣翠湿地”的生态美、自然美、人文美。2024年,湿地公园接待(jiēdài)游客(yóukè)30多万人次,收入超1340万元。它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更增强了人们的湿地保护意识。(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(jìzhě) 王若英 见习记者 孙郑涛 文/图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(wèijīng)授权(shòuquán)不得转载(zhuǎnzǎi)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(zūnzhòng)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